💡
RQ導引手冊
  • 關於 RQ
  • 新手上路
    • 建立帳號
    • 基本資料設定
    • 上傳跑步數據
      • 運動 App
        • STRAVA
        • 馬拉松世界
      • 跑步手錶
        • GARMIN
        • COROS
        • ZWIFT
        • Apple Watch
      • 其他
        • 跑步紀錄檔案下載
        • 手動上傳紀錄 - App
        • 手動上傳紀錄 - 網頁
    • 進階使用說明
  • RQ App 功能介紹
    • 我
      • 年度總覽
    • 發現
      • 最新資訊
      • 群組
      • 排行榜
    • 紀錄
      • 列表
        • 單筆紀錄
          • 分享單筆紀錄
            • 如何製作浮水印
          • 新增跑鞋
          • 心得描述
      • 總覽
      • 最佳成績
      • 開始跑步
        • 室外跑步
        • 室內跑步
    • 分析
      • 跑力
      • 體能
      • 技術
    • 訓練
      • 課表
      • 賽事
        • 賽事倒數
      • 工具
        • 力量課表
        • 你要練什麼
        • 配速區間轉換器
        • 有氧基礎檢測
        • 競賽跑力檢測
        • 最大心率檢測
        • 一對一線上教練
        • 跑姿錄影
        • LINE 小秘書
        • RQ 商城
    • 其他 ( ··· )
      • 帳號設定
      • 個人資訊
        • 頭像框
      • 我的跑鞋
      • 心率區間
      • 配速區間
      • 最佳成績
      • 連接裝置
      • 同步課表
      • 已下載影片
      • 邀請朋友
      • 兌換序號
      • 問題回報
  • RQ 網站功能介紹
    • 資訊看板
      • 訓練摘要
        • 單筆紀錄
      • 我的跑力
      • 我的體能
      • 我的技術
    • 訓練
      • 圖表紀錄
      • 表格紀錄
      • 訓練計畫
      • 線上找教練
    • 發現
      • 最新資訊
      • 課程活動
      • 專業文章
      • 影片
      • 群組
      • 排行榜
    • 跑步工具
      • 你要練什麼
      • 力量課表產生器
      • 競賽跑力檢測
      • 配速區間轉換器
      • 最大心率檢測
      • 有氧基礎檢測
      • 我的跑鞋
      • LINE 跑步小秘書
      • RQ 商城
    • 大頭貼
      • 設定
      • 邀請好友
      • 兌換序號
  • 如何使用 RQ 建立訓練計畫?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RQ 白金會員介紹
  • 教練專區
    • 新增學員
    • 移除連接學員
Powered by GitBook
On this page
  • 各強度步頻表
  • 各強度觸地時間
  • 各強度移動參數表
  • 各強度騰空時間表
  • 各強度觸地騰空比表
  • 各強度觸地平衡表
  • 各強度步幅表
  • 各強度垂直震幅表
  1. RQ App 功能介紹
  2. 分析

技術

Previous體能Next訓練

Last updated 6 months ago

各強度步頻表

計算各配速區的平均步頻,可以選擇近一天、近一週、近 30 天或自行設定時間。分析一段時間內的平均步頻會比單次訓練準確。配速 1 至 6 區的標準皆為 180 spm,大部分跑者在配速 1 區的平均步頻最低。當進行步頻訓練一段時間後,也可以利用比較功能進行檢視,比較在不同訓練階段的前後差異,確認各區間的平均步頻是否有進步。

各強度觸地時間

「各強度觸地時間表」提供跑者過去一段時間內不同強度配速下的觸地時間,協助跑者分析與追蹤自己的技術能力。跑步時每一步腳掌落在地面上的時間(單位:毫秒)

各強度移動參數表

「移動參數」意義即是:垂直振幅÷步幅 × 100%。它是成本效益比的概念,其中成本是垂直振幅,而效益是移動的距離。移動參數愈低,代表技術愈好,愈能確保你把能量用在向前而非向上。

各強度騰空時間表

跑步時腳掌同時在空中的時間(單位:毫秒)

各強度觸地騰空比表

當觸地騰空比大於 1.0,代表觸地時間高於騰空時間;若觸地騰空比等於 1.0,即觸地時間等於騰空時間;觸地騰空比小於 1.0,即觸地時間低於騰空時間。觸地騰空比愈小,表示每一步落地轉換的時間愈短,跑姿輕巧流暢,跑步效率較佳。

頂尖馬拉松選手觸地騰空比大約等於 1.0;每一步花費的時間腳掌一半在地面,一半在空中。而一般跑者,觸地騰空比大多落在 2.0附近。

各強度觸地平衡表

50.0% 左 / 50.0% 右,代表雙腳接觸地時的間相等。 為了讓雙腳盡量平均分攤壓力,「觸地時間平衡」相差 1.0%以上受傷風險較大。

「觸地時間」、「步頻」、「觸地時間平衡」三項技術指標可以用來監控、預防運動傷害,可歸類於「避免運動傷害」的技術指標。

各強度步幅表

跑步速度是由步頻與步幅所構成,想要跑得更快,可以透過提高步頻、增加步幅,或兩者同時提高的方式達成。

各強度垂直震幅表

垂直振幅(Vertical Oscilation, 簡稱VO)的意義是身體重心垂直振動的高度。振幅愈大,跑步效率愈差。菁英跑者的垂直振幅可以壓到 6 公分以下,但一般跑者平均是 10 公分。

延伸閱讀:

延伸閱讀:

延伸閱讀:

延伸閱讀:

延伸閱讀:

延伸閱讀:

延伸閱讀:

步頻是跑步技術之母
跑步時觸地時間要多短才算好?
可以具體量化跑姿優劣的「移動參數」
進階技術分析:各強度騰空時間與觸地騰空比
徹底分析跑步平衡的利器:各強度觸地平衡表
頂尖長跑選手的步頻與步幅
如何降低垂直振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