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找到自己適合的跑量?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利用 RQ「體能指數」vs 「當前跑力」圖,試著找出你的最佳體能指數。 找到明確的體能指數之後,等同找到該跑者訓練的天花板,該跑者能練的「量」就確認下來了,接下來課表設計的重心就變成「質」,要去思考如何在已經固定的量下面去做訓練品質的(個人化)提升。例如個人化的活動度、力量與技術訓練。
● 小猴子 :體能指數介於 10~15 對訓練量的增減較為敏感,加量會很容易進步,但一超過臨界點就會退步,不宜練太多。 ● 中小猴子:體能指數介於 15~20 ● 中大猴子:體能指數介於 20~25 ● 大猴子 :體能指數介於 25~30 ● 超大猴子:體能指數大於 30 以上 指活動力較充沛,較為好動;練太少,刺激不夠,需要較大的訓練量才會進步。 其中一位學員的數據來做分析,他是一位 61 歲的全馬跑者,去年 PB3:21,今年 PB 到 3:10,很認真訓練,而且上傳數據的時間有一年半。
X軸:「體能指數」(橫軸)
Y軸: 「當前跑力」
紅線是趨勢線
他的最佳表現(最高跑力)會落在體能指數 18.5~19.5之間,再練更多,表現就會開始下降。從上面的界義中,他很明顯是一隻中猴子。
下面這位跑者,是從受傷復原後重新投入訓練的案例。剛開始練,體能上升,跑力也跟著一起提升,但體能指數練到 11 之後,跑力開始持平,所以很明顯是隻小猴子。
要使用RQ這個新的分析散佈圖有個前提: 1. 累積數據至少要有半年以上 2. 訓練數據中必須含有心率 3. 相對規律的訓練,有週跑量很大的時期,也有週跑量較少的時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