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步頻」指的是單位時間內雙腳合計落地的次數。
跑步的「配速」可以簡單想成是「步頻」乘以「步幅」,可以用「高步頻,低步幅」或「低步頻,高步幅」跑出相同的配速,但是「低步頻,高步幅」的跑法如同連續的跳躍動作,每一步要承受較大的落地衝擊,反之「高步頻,低步幅」所承受的落地衝擊較小。
根據觀察研究,「步頻」在180spm(每分鐘步數)以上能有效降低落地衝擊。不論在任何速度下,「步頻」皆需達到180spm的標準。若無法達到標準,須進行步頻訓練提高步頻,減少落地衝擊。
「觸地時間」:跑步時每一步腳掌落在地面上的時間(單位:毫秒)。
「移動參數」它的意義即是:垂直振幅÷步幅×100%。
它是成本效益比的概念,其中成本是垂直振幅,而效益是移動的距離,移動參數愈低,代表技術愈好,愈能確保你把能量用在向前而非向上。
如果某位跑者的垂直振幅是 7.5 公分,步幅是 1.64 公尺,那他的移動參數即是 7.5 ÷ 1.64 ×100% = 4.6 % (在這邊不考慮單位,只是單純把兩個數值相除,所以稱為「參數」)
「騰空時間」:跑步時腳掌同時在空中的時間(單位:毫秒)。
「觸地騰空比」:觸地時間除以騰空時間,為觸地時間與騰空時間的比值。
配速1區的觸地時間縮短,但是騰空時間同樣縮短,觸地騰空比甚至變高了,代表在配速1區的跑步技術沒有進步,反而有退步的現象。反之,若是配速1區的觸地時間縮短,騰空時間不變、觸地騰空比降低,代表在配速1區的跑步技術進步。
「觸地時間平衡」指雙腳觸地時間的比例。
例如:50.0% 左 / 50.0% 右,代表雙腳接觸地時的間相等。
為了讓雙腳盡量平均分攤壓力,「觸地時間平衡」相差1.0%以上受傷風險較大。
跑步速度 = 步頻 x 步幅,步幅是指單腳離地後到另一腳著地之間的距離,透過步幅的分析可以讓我們知道不同速度的跑者,其平均步幅範圍分別是多少。
垂直振幅(Vertical Oscilation, 簡稱VO)的意義是身體重心垂直振動的高度。
振幅愈大,跑步效率愈差。
菁英跑者的垂直振幅可以壓到6公分以下,但一般跑者平均是10公分。這是一種可以藉由訓練而提升的技術。振幅較大的跑者,跑起來會像跳躍中的麻雀,主要是由於不自覺對地推蹬所造成的;而且振幅愈高,落下的衝擊愈重,所以受傷風險也愈高。